十二星座十二生肖查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源 > 正文

教育资源

高二大学之道笔记整理,高二大学之道教案

15140资讯2022-10-08教育资源41

本文目录一览:

第一讲:大学之道

请大家多多原谅,我一直不大用那个PPT的,一直是写板书的。

然后看上去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老古董,希望大家能够慢慢适应。

第一节课是什么主题呢?大学之道。

其实同学们正年轻啊,大一的同学也已经进入复旦一个学期了,相信对于很多大学的这个内容啊,已经没有什么好奇心了,就这么回事,那么有没有大家思考过为什么大学要叫大学,啊?为什么大学不是中学?为什么大学它就不能称之为是小学,这里的大,到底指的是什么大?大学之大,大在何处?那我们先从最直观的开始了解,一般说到大学之大的时候,往往是先从学校的面积和学校的规模入手,毫无疑问,在我们所见所闻,所思所做,所触及的每一个地方,都在告诉我们,与我们过去的这个小学和中学相比,大学确实面积较大的,规模宏大。

就以我们复旦为例吧,至少我现在知道复旦就有四个校区,邯郸校区,有历史最悠久的,有历史的最深厚的沉淀的校区,基本上是我们文史哲数理化,基础文科和理科的发源地,这是一块蒸熟了的土地,所以你会发现世界上很多的大学,包括我们的复旦大学,它都超出了传统观念中对一个学校的认知。不是吗?它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个,太小的城镇,它拥有各种各样的办事处,然后承担各种各样的社会职能,穿梭着的形形色色、各种各样、风格迥异的人。我不知道,现在的同学们,是不是这样的敏感,我当时刚进大学的时候,本科的时候,我真的很感动,复旦是这样的一个多姿多彩的,色彩斑斓的世界,你会发现衣着朴素的那些老教授,和衣着华丽的那些老教授握手言欢,你见过几个大学老师能够穿着带流苏的皮夹克上课的,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那些,性格非常谦和有礼的老师,和那些性格飞扬高调的老师,他们之间相互保持一种学者之间的尊敬。

现在我们的教室里面,我们在谈论的是大学之道,然后隔壁教室里面谈论的是对人类苦难的悲鸣,也许是在再隔壁的教室,谈论的是对人生纯真欢乐的追求,然后在座的各位现在是一脸的真诚,然后隔壁的教室也许是一脸的悲伤,再隔壁的教室也许是一脸的欢喜,然后,如果真的有一个局外人,站在外面透过所有的窗户看教室,你就知道什么叫复旦,复旦就是大千世界。就是这样一片大千世界。所以我当时进复旦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彩虹,因为在这里没有我要找不到的颜色。

所以,在座的各位同学,我觉得也是近几年我才说我们要去跟随流行,追逐流行时尚,过去从来没有这样说的,过去都是复旦在引领时尚,我们在创造流行,那是多么的不一样。所以不管是像英国的牛津剑桥,美国的哈佛,耶鲁,上海的复旦交大,一所大学的兴起,往往会带动周边经济文化和商业的兴起,整个五角场吧,不能说完全是是由复旦带动,你会发现,有太多大学了,确实大学的兴起会带动某个区域的整个文化、艺术以及各种各样的兴起,你现在在那个五角场,它像一个CBD,对吧,我是最近才知道这样一个名词,里面有各种高大上的活动,你知道我99年来的时候,那里都是农田啊,然后你觉得你很幸运,不,你很不幸,因为你没有见证它的成长,你没有见证五角场的成长。

而我当时刚刚来的时候跑到五角场,那就真的是心路历程,长途跋涉,然后跑到那里之后,到处都是小摊贩,然后有很多的货架,五块钱一条裤子,十块钱一套衣服,然后当时我记得我在本科生的时候,当时有一个知名的学者,是那个就是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总理的一个资正,然后他来复旦,我请他做了一个讲座,然后还包括其他几位老师,然后这位老先生晚上开讲的时候,我就怎么觉得他脸上洋溢着儿童般的纯真笑容,然后我说,钟老师你怎么了?然后他说,不可说,不可说。然后等一会真的讲座开始的时候,我又忍不住问了一句,因为他由内而外散发着一种幸福感,然后我就问,钟老师你到底怎么了?然后他当时就是对着所有的同学站起来,然后很优雅的转了个身,说,我这个裤子这个才15块。是不是很可爱,所以,十五年前的那个五角场,你如果说它是一片荒凉,不过分的,15年到底有多快,15年到底有多短,15年到底有多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其实我每一个学期上这个课的时候,我很喜欢上大学之道,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是给我的难得的机会,让我跟我们年轻的同学来回忆一下我们复旦的历史。我很喜欢一句诗,回忆是一种重逢,忘记是一份自由。我觉得很棒,而回忆是一种重逢,所以每一次当我在课堂里跟在座的各位回应复旦的历史,你就觉得那些历史,它永远都没有过去,人类有了这个回忆之后,你会发现有一些人,有一些事,它永远都在;有一些人,有一些事,它永不消逝。

这对人的内心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安慰。很久以前我看到过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打动了我,是一个老先生,拄着拐杖,白发苍苍,然后她在一个大学的校门口,把它的拐杖郑重其事的放在地上,然后紧接着他也跪了下来,然后就在那个大学的校门口,低下头,用他的唇,吻那块土壤,有一种虔诚的感觉,然后当时我看到这张图之后,我那个时候已经是博士生了,然后当我看到那张图之后,我就在我的笔记本里写下来这样一句话,我当时不知道,我会留下,我以为我会离开复旦,然后去社会上,闯荡,我写了这样一句话,五十年之后,如果我回来,我要跪下亲吻这片土地。

所以很多人问我,他说复旦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他对我来说不止是一份工作,你们对我来说其实真不只是学生,你们是曾经的我,我看到你们就是看到曾经的我,所以复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所学校,不只是一份工作,他是我的一片精神的土壤,是一片心灵的故乡,什么意思呢?啊?这么诗情画意,有必要这么煽情,啊,什么意思啊,你慢慢回味吧。

我有个同学,他比我成功多了啊,她后来考硕士考到剑桥去了,后来我们见面的时候,我说剑桥怎么样,他说非常棒,然后我说那跟复旦比呢,她想了一段时间,然后回答我,复旦永远是初恋,我希望你们能够爱我们的学校,因为你如果爱我们的学校,你就会爱校园里面的一草一木,你就会爱学校的老师,你就会爱身边这位不知名的同学,啊,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感受,非常美好。

所以大学之大,第一个大呢,毫无疑问来自它规模大,面积大,大学之大,第二个大,来自学生的年龄大,这是事实,不可否认的,当你有朝一日试图卖萌的时候,你真老了。啊,所以,然后大学之大,很大程度上来自学生年龄大,因为我们跟那个中学生、小学生相比这是不好比的呀。如果以18岁啊,这个世界通行的成人标准来进行划分的话,那我们大多数同学都已经过了18岁了,勉强你可能还挤在17岁的尾巴上,目前为止,这还是件令你骄傲的事,是吧,大学生毫无疑问都是成年人了,大学生毫无疑问都是大人了,我们不再是未成年人了,不要以为那是坏事,它很有可能是件好事。

2008年的时候,我刚刚留校,当年,也是2008年的时候,也是第一批90后成为大学生,啊,你们现在也是90后的尾巴了。然后在当时我们90后的大学生搞了一个,非常隆重的,非常诡异的成人礼,在会堂里面,500个90后的男生,共同举起一把,每人一把,吉列剃须刀,然后在脸上刮下第一刀,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真有创意,那个配件,一样样摆好,每个人前面一面镜子,一个剃须啫喱,一把剃须刀,然后123,开始,所有的同学开始拿起剃须啫喱往自己脸上喷好,抹好,然后开始剃胡须,据说有些同学都摸不到胡须。还有很有意思的,除了这个就是500个男生的剃须成人礼之外,当然还有一面90后男人墙,剃完须之后都是男人喽,请男人们在男人墙上写下你的成人宣言,然后看了一下成人宣言:让我自己选择我的人生吧!不要再管我了!

别小看仪式,存在即合理,仪式不在于招告天下,这只是仪式的一部分内容,真正的重要的意义是昭告自我,是自我内心的确认,真正的宣誓是对自己说的话,是给自己下的承诺,真正的宣誓是给自己套的枷锁,剃胡须啊这是个仪式,但他这种仪式感还真有一定的价值,是一种自我确认。据说当时采访的时候有一个国贸的男同学,还说,我真的觉得突然间,突然之间一下子成为男人了,为什么说这些事呢?告诉大家,不管你是否同意,不管你是否愿意,不管对你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长大了。不管你是否愿意直面,我们是大人了。

除了我们的同龄人之外,你会发现真正的大学,他是向所有的年龄层次开放的,他是向各行各业开放的,他是向各种社会阶层开放的,无论你是中年少年青年,还是耄耋之年,无论你是体力劳动者,还是一个保安,还是个小摊贩,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想学习,只要你还有这份求知的心,我们的大学,欢迎你来学习,欢迎你来听课,欢迎你走进我们的教室。

所以在座的各位同学,如果某一天,你在上课,不经意间一转头,发现你身边有一位专心致志在做笔记的老者,或者发现身边有一位身上有着泥土,身上有着油漆的体力劳动者,那是非常正常的,而且我希望你能感觉到其中的一种美妙。任何人到任何年纪,只要他对于知识还有饱含热情,只要他对人生的一种智慧,还是充满兴趣,都应该对他抱有一份至高的敬意。

我有一次在上课的,我上课的时候突然间发现后面进来一个白头发的老爷爷,没有座位了,然后我发现后排一位男同学,静静地往里面挤了一点,再挤了一点,然后一转头对那个老爷爷挥了一下手,然后老爷爷坐下了。我真的觉得有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觉。我不管是对那个老爷爷,还是为挤了一下空间的男同学,都对他抱有深深地敬意。

对任何年龄层的人,不管他是什么职业,不管他是什么社会阶层,只要他对知识还满怀热情,只要他对人生还充满思考,这都是值得我们予以敬意的,在座的我不知道有没有哲学系的,应该有的,哲学系有一位非常好的,非常亲切的教授,杨泽波老师,大家知道吗?杨老师是讲中国哲学的,我很多时候,哪怕我做了老师,我也常常去听他的课,讲诸子百家的。然后有一次呢,哲学系的另外两位很著名的教授在那里开讲座,一位是王德峰老师,一位是吴晓明老师,他们开一个对话,开一个沙龙讲座,我发现人太多进不去了,然后我就在门外呆着吗。我看到杨老师,静静的靠在墙上,也在那里听讲座,我觉得当时真是很优美的一幅画,静静的靠在角落里,静静的聆听里面的那场对话,很有意思。

然后当我们对一切人,对一切思想,我说一切思想的时候,包含那些跟我们的思想相同,也包含那些跟我们的思想不同的人,甚至包含那些跟我们思想截然相反的人,所以当我们对一切人,对一切思想都保持一种开放而友善的胸襟和气度的时候,在座的各位,才真正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学。我记得本科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我觉得他想跟我分享他的观点,他说:超一流的人,比的永远只有胸襟气度。真正的大学生,真正的大学的风范,那就是你要有宽广的胸襟,有足够博大的气度,唯其如此,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学生,唯其如此,你才真正具有复旦精神。所以大学之道,除了第一点规模大啊,学生年龄大,相对来说,然后我们也对世界而世界各地啊,然后对各种阶层,各种年龄层,对各行各业的人开放,所以我们的大学啊,他培养的是一些大人,而且有着宽广的胸襟气度的大人,在大学大学说到底其实就是大人之学。

[img]

高二语文大学之道原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大学之道原文及翻译如下:

一、大学之道全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知未之有也。

二、大学之道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知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探究事物原理。

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智慧。获得智慧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

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知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大学之道的全文和翻译

这道题由我来答,将从以下几点作答:一、原文,二、翻译,三、注释,四、补充,五、个人见解。后三点为适当补充。

一、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二、翻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三、注释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

修其身:修养自身。

致其知:彰显明德本心,诚明一致。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四、补充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而位列《四书》之首的《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五、个人见解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仅是儒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浪漫,也是对后世之人的启迪。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大学中庸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1

我们80后这一代人,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低,以至于我们读书的时候,只是一味死读书,课外书基本上被列入闲书一类,是被禁止的。用父母的话说,就是闲书看多了分心,学好课本知识是最重要的,加上父母本身没有文化,也不知道什么课外书适合孩子的成长,导致了很多文学经典被错过。

最开始想到要去读《大学·中庸》,是因为电视剧的影响。我是个很爱看古装剧的人,但凡古装剧有科举考试的内容,经常能听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时间久了好奇感顿生,究竟是什么书,被一再引用,于是发现了《大学》。

《大学》实为礼记中的一部分,重在教人明德、守礼。其中有一个重要论断,即为“絜矩之道”:“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心孝;上长长而民心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但凡君子可以以身作则,推己及人,民众必会效仿。先修身,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为大学之道。

未读《中庸》之前,一直错误地认为,中庸不过就是保持中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认为深谙中庸之道的人过于圆滑,不便相处。读完《中庸》,惭愧不已,实是误解了中庸之意这么多年。

所谓中庸,并不是不管不顾,明哲保身,而是国有道之时,尽竭智谋,其言足以兴成其国;国无道则韬光潜默,足以容其身,免于祸害。既明且哲,此乃大智慧也。

难怪至古中庸就是一门很深的为官处世之学。素其位,能屈能伸,进可攻,退可守。不会太过,亦不会不及。此为中庸之道。

古文句句精简,却也句句经典,很遗憾少时错过如此经典之书,好在如今仍有机会补上。若将来有孩子承欢膝下,定不能再让他们错过此类百年流传的经典。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2

在这春暖花开的美好时节,在叙事者的推荐下,我终于鼓起勇气拿起读不懂,所以一直不愿读的《大学·中庸》,开始读时觉得很吃力,太难懂,后来我一字一句把原文和翻译抄写在一起,对照翻译再去读原文,一遍一遍反复读,便被经典所折服,叹服于中华文化的博大深邃,更感叹于其中文字之简练、浓缩之精华!

虽然整本书已读过,可是由于自己的理解和能力所限,对于读通、读透里面的内容还是很难的,需要重复来读、来感悟。即使读的不是那么透彻,书中仍有一些段落和语句让我深有感触。

首先,,“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至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想要让自身具有美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思想;想让自己的思想端正,就要让自己的意念变得真诚;想让自己的意念变得真诚,就要先让自己得到知识;要想得到知识,就要让自己认识、钻研世上的万事万物;得到知识在于能够认真地推究世上的万事万物。其中,“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一句更触动我的内心,让我反思更多。当我们把正在接受其他课程学习的同学喊到办公室,对其进行自己所教学科的补课学习时,我们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还是为了自己的教学成绩?当两个不同的学生犯了完全一样的错误,我们真的能做到用同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与处理吗?当我们被学生或是家长不理解时,我们还能一如既往地坚守初心,执著该有的教育吗……太多的过往在脑海重演,我想,如果我们真正端正自己的思想,修养自身的美德,很多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其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今天更新了,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保持更新。作为一名老师,如果一直保持原有的固定思想和方法,不想着更新理念、创新办法,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是难以教出创新型的学生的。

再次,“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意思是:君子自己做到某种善事,然后才去要求别人;自己不做某种恶事,然后才去责怪别人。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内心不免有些惭愧,作为一名老师,我经常告诉学生读书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坚持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而自己却很少有真正的阅读,也没有在某些事情上有过很久的坚持。还有一些家长,也会经常对自己的孩子提出一些很高的要求,但是自己却从来不会作为孩子的榜样先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不能以身作则,却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事,这大概是有违原则的吧。其实,有些时候,我们想让孩子做什么事,并不一定要用言语去要求和强制,想让孩子做什么,我们就先行动起来,孩子就会在这种以身作则的潜移默化中发生我们期待的行为和变化,从而更好地成长。

最后,“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如果真的能够使自己端正且不向他人求助,这样就不会有怨恨。对上不埋怨天,对下不埋怨他人。凡事学会从自身找原因,一切问题就好解决,如果一直怨天尤人,生活则会黯淡无光,生命也会毫无意义,记住“我变了,世界就变了”。

当然,经典带给我的绝不是这一点点感受,它让我的心灵滋润起来,更让生命充满了活力,对很多事突然有了释怀的感觉和洒脱的情怀。再次重复品读,发现书中内容都是有所联系,并非独立存在的,静下心来,读进心里,经典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和奇迹。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3

让人很难理解,几千年前古人总结的经验,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掷地有声、经典至极。这是我读《大学·中庸》时的感受,而且读的越多、理解得越深,这种感受越强烈。

《大学·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绝大多数都能发人深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认同的是“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句中的“豫”作“预”理解,是“计划”、“准备”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没有计划好或准备好,则可能失败。”

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上个星期五的朗诵比赛,我们班又拿了一个一等奖。这个一等奖也是来之不易的。老师一接到通知,就抢先进行了计划和选题,接着就组织我们进行练习,开始的那几天,我们除了在学校练习之外,老师还要求我们每天回家练习朗读,实际上,这就是在作充分的准备。离比赛还有两天的时候,老师每天又抽一、两节课给我们排练,此时,她专门注意纠正我们的舞台效果。正式比赛的时候,我们全体同学无论是字正腔圆,还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别的班要好。现在来看,如果不是老师抢先计划并组织我们充分准备,我们就很难拿这个一等奖啦。

事先没有计划和准备的事,我做得多了,当然也就尝到了很多次失败的滋味。比如有一个星期天下午,我记得我还有一个办手抄报的作业没有做,于是,我急着做手抄报。当我找a4纸的时候才发现纸没有了,爸爸便马上给我买回来。这时,我又发现,我不知道画什么画、写什么内容,好不容易画好之后,又发现彩笔掉在学校啦,于是爸爸又去给买彩笔。前后折腾了四、五个小时,才把办了一张质量很差的手抄报。后来想,如果我事先准备好材料,并事先设计好手抄报的版式和内容,我想,这张手抄报不仅质量要高一些,而且花的时间也少得多。

现在,我时常在做事和学习的时候都会想起“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一重要的做事准则。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4

《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是《大学》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大学的宗旨,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

每件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看完这部分后,联系实际确实是有道理的,学习和做学问都需要一个安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

读《大学》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态,以保持美好的心灵,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因为愤怒、恐惧、偏好、忧虑,心思不能端正。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大三下学期刘明祥老师给我们放的翟鸿燊的国学经典讲解视频,当中提到做人要有正经见,正思维。原来与《大学》中的正心是有相同之处的。

《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现实中庸之道的关键,《中庸》的内容比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内容。跟人认为中庸比较适合个人修身所借鉴,像大知,大德,素隐,素位,行远,诚明等章节以及后面跟的实例,都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当自己去真正研读时才知道其内容之多。在第二章《时中》中“时”,不仅指时间,时代,也指时机,既不要超越阶段,也不要被时代抛弃,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现实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认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与“时中”的概念是一致的。而中庸的精确理解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认识。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体事件,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都应予接受。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作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就是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作出适宜的行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中庸”是这样的“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就是知与行的统一。朱熹对中庸的理解,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说起来简单,可是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太难了。因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这对于现实中的我们的确是很难的事情。

另外《中庸》中讲的最多的是“诚”,不管对自己,对家人,对外人都要诚实,至诚的人他的人品是诚恳的,他的思想深似潭水,他化育万物的胸襟像蓝天一样广阔,其实现实也是这样的。诚实应该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是与人相处的重要原则,也是一个事业开始的奠基。如果没有诚信,那么自己对自己不诚实,就不会做到慎独;对别人不诚实,别人就不会相信你;一个企业不诚信,那么这个企业也不会兴旺。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5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组织了对传统文化《论语》的学习,现在又组织学习了《大学中庸》,通过这两次学习,使我不仅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自身的指导意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是《大学》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大学的宗旨。看完这部分,使我懂得学习和工作都要有安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这对于在法院工作的我来说非常重要,在开庭之前要认真阅读每一本案卷,做好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在庭审中抓住庭审过程的争议焦点,围绕争议焦点调查和审理案件,但是实践中,一般当事人大都缺乏出庭经验和技巧,在庭审时提不出观点,抓不住重点,找不到焦点,而是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或是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的方法。这就需要法官有安静和平的心智,神思安稳,思虑周详问题,以平等宽容的心态注意观察当事人的心绪,体察当事人的心态,揣摩当事人的心理,以便及时准确地“对症下药”,找准妥善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及时化解纠葛。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就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案件。

读《大学》的另一个深刻感受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外界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所支配,公平裁判,没有偏私。在具体审判诉讼案件过程中,要客观、中立,与各方当事人保持同等的距离,不偏不倚,以事实为根据、法律为准绳,公正地裁判,公平地保护诉讼各方合法的实体权益和诉讼权益。作为纠纷诉讼的终极解决者,必须保持严格中立的立场,本身不能代表任何意志和利益,只能通过依法确认的事实,根据法律规定的准则和对法理精神正确的理解,公允地确定哪些利益当受排斥,哪些利益应予保护,使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受到同等尊重、获得同等的法律保护。

读完《中庸》,令我感触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类世界最重要的是人与人间的和谐共处”,这虽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但是这种为人处世的方法运用到我们法官的审判案件中就是和谐裁判,调解结案。享有东方经验美誉的调解制度,就是强调“和”的效果,也是解决纠纷的最佳结案方式。目前较普遍的“大调解”机制的建立,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为贵”、“息讼止争”的优良传统。“和”并不是要回避矛盾,而是要通过分析当事人心理,注重释明法律,查清案件事实,讲究方式方法,进行细致入微的法律分析和事实分析,使当事人胜败皆服。通过调解,不仅合理解决了矛盾纠纷,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影响社会和谐,而且理顺了当事人的情绪,缓和、化解了相互之间的对抗与冲突,达到了化干戈为玉帛、重建和谐关系的效果。

大学中庸读书笔记6

上周日犯错被老师抓进008,其中有不少冤情不再一一解释,因为在这里跟生活老师就没什么道理可讲,什么是理?他们一直把嗓门大,我是老师当成理,如此玷污了老师这俩字,禽兽到什么地步可想而知,无耻到这种程度也太不容易了、话归正传,在008我利用多余时间,看完从小学到高中左耳进右耳出的三本书《论语》《大学》《中庸》,首先最大的感觉是中华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根,数千年来从未改变,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为什么孔孟的儒家仁爱思想能够流传千年呢?普天之下老百姓占大多数,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那些政治家不要打扰他们,安安心心的种地,赚点小钱,一家人平平安安,享受晚年,苦点累点没关系。可现实是残酷的,历史上总有那么几个喜欢闹事的,今天打打他明天敲敲你,一场战争下来最大的受害者还是老百姓,这个时候孔子就出现了,他认为统治者们应该以仁以仁志国,这样才能受到百姓的拥护,而百姓也是这样想的,孔子的思想正是为大众所想,所以会受到老百姓喜爱和推荐,正好西汉时期穷人出身的董仲舒也是其中之一,他的独尊儒术建议得到汉武帝支持,于是儒家的经典流传于世,经久不衰。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仁政,什么是仁,孔子认为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才是仁,当然做些的都很难,但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皇帝全部都能做到了,是一个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的好皇帝,他还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吗?

从历史上的规律来看,好人几乎没一个好下场,刘备以仁义待天下,虽有众多民拥护,但最后仍是未统天下留终生遗憾。明皇帝朱允炆,不折不扣的好人,但最后被其兄弟逼下皇位。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

高二大学之道笔记整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二大学之道教案、高二大学之道笔记整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微信号:ymsc_2016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