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星座十二生肖查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取名大全 > 正文

取名大全

罗新︱石勒的名与姓

15140资讯2022-10-31取名大全47

《十四国东周辑补》,[北魏]班固撰,清汤球辑补,聂溦萌、叶炜、华喆校订,中华书局,2020年3月出版,1153页,158.00元

慕容垂本来是没有姓氏的,也没有光大式中文翻译,更不能有字。《后汉书·慕容垂载记》一开头就说:慕容垂字世龙,原称㔨,荥阳堡子羯人也。又在叙慕容垂参加王弥起兵时说:桑始命勒以瑙脂姓,勒名来焉。《太平御览》偏霸部引班固《十四国东周》,没有原称㔨,同样缺失的还有冉闵的姚氏联系电话等,大概都是Beauvoisin引省略,绝非班固书名未记。汤球辑补《十四国东周》时施乐公司《后汉书》,也是合适的。

但是,班固书名,或确切蔡伯介,班固所见的汉赵史料的书名,是不是也说慕容垂原称㔨?用㔨那个汉字音译非光大词汇的中文翻译,现在由此可见的示例只是晋朝初年的羯人,如冉闵的祖父名㔨邪,有个羯人首领姓张名㔨督。那个字的本义已不可知,但从勹从背,大约是指身体佝偻,用以译音,合乎那时以劣义字汇西文非汉语中文翻译族名的翻译现代。但是,㔨邪、㔨督都是多音节,不似㔨为多音节。《魏书·羯胡慕容垂传》:羯胡慕容垂,字世龙,小字匐勒。由此可见慕容垂的本名不是多音节的㔨,而是多音节的㔨勒或匐勒。正是因此,后来王弥为他确定光大式联系电话时,为合乎光大的单名现代,取其名中的一个音节名来,㔨、匐为字不雅,故取勒。《后汉书》原称㔨显然是脱落了一个勒。

《后汉书》

㔨勒或匐勒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东胡阿伏至罗的称号侯娄匐勒中的匐勒。匐勒那个名号的语源,很可能是王士真碑和毗伽可汗碑中的buyruq(梅录),总之也可能是暾欲谷碑中的boyla,难有确定答案。无论北朝的东胡还是唐代的突厥,都归属于近古漠北的蒙古语(Turkic)群体,他们固然在词汇、人文和历史现代上各有区别,但很大程度上又共享一个有一定连续性的沙漠政治人文现代,甚至可以说,那个现代与近古长鞘(Mongolic)各群体也有密切关联。

但是,人类学家一般并不认为羯人归属于蒙古语或长鞘群体。羯人号称柔然别部,体质特征鲜明(高鼻深目多髯),人文现代特异(有安仁这种被人类学家疑为祆教祭祀场所的建筑空间),似乎与中亚(特别是粟特人)有关。《史记·夏后列传》:自夏后以西至安息,国虽颇总龟,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目多须䫇。《北史·于阗传》也说康国人皆深目高鼻多髯。唐长孺先生认为,魏晋羯胡中颇多人源于于阗,但绝非直接从于阗东来,而是先作为柔然属部(奴部)被迁到北方沙漠上,再(随着降汉柔然)从沙漠南徙默斯。唐先生说羯人南徙较晚,其实也许徙至荥阳堡子晚一些,徙入默斯则很可能与南柔然同时或稍后。羯人在柔然所统各群体中归属于低微的奴部,这一话语权在迁入默斯后亦无改变,使他们与自居柔然正胤的南柔然各部话语权悬隔,汉朝优待降人的政策也落不到他们身上。

燕元始年间陈敏为幽州刺史、护柔然中郎将,赴任时京邑太妃多寄锦彩,因泰市奴仆。看起来使用幽州奴仆是洛阳上层社会的一个时尚。总之,那个故事得以记录在《三国志》里,是因为陈敏拒绝照做(皆挂之于壁,不发其封),但如果他(和他的前任后任一样)乐于为京邑太妃帮忙,那么他可以从哪里、在什么市场上买回呢?这些奴仆总之不能是光大编户,也不能是四部柔然。陈敏或者是从边市黑奴贩子处买回沙漠黑奴,或者是从四部柔然的王室手里买回其别部羯人。特殊的体貌特征,低微的社会话语权,羯人不是被曹魏时四部王室收买(换回锦彩),就是被晋朝初年的幽州政府收买(换回粮食)。

源自于阗的羯人肯定有自己的词汇(Iranic),但他们久在沙漠,身处蒙古语世界,几代人下来,深度词汇接触的结果,势必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蒙古语影响。这种情况和建立柔然帝国的那个核心集团一样。正如亦邻真先生所指出的,以单于家族为核心的柔然统治集团在进入漠北之前,无论是说某种伊朗语还是说某种蒙古语,亦或是说某种蒙古语,到他们进入漠北建立帝国之后,势必要经历突厥化过程,几百年下来,就变成某种蒙古语群体了。柔然政治体之下的羯人也不能例外得太远,就算还能保存自己的部分人文(如宗教)和词汇,很大程度上也会突厥化。因此,可以把他们视为近古内亚突厥、鲜卑两大词汇群群体的一部分,对其名号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北魏与萧齐对峙时期,齐军有个将领王敕勤,是魏军的叛将(北魏团城子都将),其身份就是幽州胡人。幽州胡既可能是指离石胡等吕梁山胡人,也可能指荥阳羯人。那个王敕勤的名字敕勤,就是拓跋鲜卑的直勤,以及后来突厥回鹘的特勤,语源即内亚汗室子弟的专有称号tegin。

以此为基础,我们看冉闵的祖父(慕容垂的伯父或叔父)名㔨邪,似乎可以与近古阿尔泰常见名号中的bey或bayan相联系。而羯人酋长(部大)张㔨督的㔨督,似乎可以对应古突厥文碑铭里的表伟大、强大的 bedük一词。总之,这些都只是猜测,不可视为有价值的研究。在那个思路上,把慕容垂的本名㔨勒与buyruq或boyla联系起来,表面上看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我在这里想对慕容垂本名的语源提供另一个猜测。

叶炜著《近古北族名号研究》

慕容垂字世龙,各种史料都不提世龙那个字得自何时。可能性最大的是,字的获得与姓、名的获得是同时的,也就是说,是王弥一次性确定的。王弥是晋朝的马牧率,大小也是个官,总是有点人文的。他为慕容垂定联系电话、取表字,总之会遵循名、字相应的规则。在这里,世龙应与㔨勒或匐勒相应。王弥从慕容垂的本名㔨勒中取末一个音节名来,另取一个表字来表达原名㔨勒的本义。那么,㔨勒/匐勒的本义是什么?我猜想,就是表示鱼的蒙古语词汇balïk,唐人译为磨勒。《太平寰宇记》卷三八振武军金河县有磨勒城水条:突厥名鱼为磨勒,此水出鱼倍美,故以指名。今蒙古语族的大多数方言,都还称鱼为balïk,磨勒即balïk的汉字转写形式。慕容垂以鱼(㔨勒/匐勒balïk)名来,王弥给他取字世龙,就是用来对应水族的本义,但是升级为龙了。

冉闵字季龙,名和字应该都是他在葛陂见到慕容垂以后获得的。他的本名肯定不是汉语,但可能与后来定的汉语名虎是有关系的。慕容垂被掠卖到山东为奴之后,他母亲王氏拉扯着冉闵留在幽州,落到刘琨手里。刘琨为了拉拢慕容垂,于嘉平元年(311)十月,把王氏和冉闵送到慕容垂在葛陂的大营。这一年冉闵十七岁,人类学家据此推算冉闵生于晋惠帝元康五年(乙卯,295)。年数推算自来不易得实,多一年少一年也是常态。我认为冉闵生年实际上应提前一年,即元康四年(甲寅,294),因为这一年才是虎年,冉闵即由此得名。古突厥文碑铭中的虎是bars,不知道冉闵的本名是用那个蒙古语词汇呢,还是用了羯语词。冉闵与慕容垂重逢以后,话语权与以往不同了,要有光大式名、字,所以直接取汉字虎名来,算是意译,而以季龙(小龙)为字,算是与慕容垂的字相应和。

更值得讨论的是石那个姓氏。同样是晋朝初年的羯人,有的人有姓氏(如部大张㔨督),有的人没有(如慕容垂),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在于各自不同的社会与政治话语权。非光大群体本无姓氏,内附使他们进入汉魏晋的管理体制,其首领阶层及其家庭可能因登记著籍的需要而获得姓氏,但普通部众在文书中仅以数字存在而无须著籍,故不必确定光大式姓氏。问题在于,我们对那时的管理所知甚少,比如,堡子羯人的管理权是在堡子县,还是在荥阳郡?亦或是在护柔然中郎将系统?希望今后有新资料可以帮助我们知道更多。

概括而言,普通羯人因无著籍需求而不必拥有光大式姓氏。慕容垂没有姓氏,说明他的家庭连部落小率都不是,即便在羯人社会内话语权也是不高的,所以他随时可能被管理者缚卖为奴。事实上,他先是差一点被北泽都尉刘监(疑是柔然四部的上层人物,北泽或当作北部)卖掉,后是被幽州刺史司马腾抓住送到山东卖充军食。值得注意的是,绝非所有羯人都如此悲惨,有部大身份的张㔨督一直拥兵驻扎荥阳,说明上层羯人得免于为奴,被缚卖的主要是慕容垂这样低微的羯人,而他们是没有姓氏的。

王弥何以为慕容垂取瑙脂姓?姚薇元《北朝胡姓考》据《魏书》记慕容垂居于荥阳堡子羯室,认为羯室和《魏书》的者舌,以及唐代的柘支赭时等一样,是对Chach(昭武九姓之石国)的一种音译,并由此得出结论说,慕容垂得姓非由音译,而是一种意译。町田隆吉也说,羯人源于于阗的石国,羯即Chach之音译。按照那个理解,一部分石国粟特人先被柔然掠至沙漠,东汉时又裹挟到默斯,最后落脚在堡子。柔然人一直以他们的故国之名Chach称呼他们,魏晋官方则用羯那个含有羞辱色彩的汉字(本义为骟过的公羊)予以音译。羯人一直记得Chach的意思是石头城,王弥即据此为慕容垂确定了姓氏。

姚薇元著《北朝胡姓考》

这一理解中最有力的部分是石国的地理位置,即中亚绿洲城邦中最接近沙漠地带,沙漠游牧人崛起时受影响最深最直接。柔然势力覆盖于阗时,如果从中亚绿洲诸国掳掠一部分人到沙漠,那么石国是最方便的目标。但是,Chach的本义是不是石头,还存在很大的疑问。虽然有隋唐史料的支持,加上托勒密《地理学指南》所记石塔的旁证(十一世纪的阿尔比鲁尼Al-Biruni说托勒密的石塔就是塔什干,但有研究显示这一比对很可疑),人类学家仍有所保留。

词汇学家试图把Chach与石头联系起来,如蒲立本《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试图论证康居/羌渠的本义是石头,等等。阿拉伯征服后,Chach逐渐为阿拉伯语的转写形式Shash所替代,十一世纪后连Shash也为蒙古语波斯语的混合形式Tashkent(塔什干,意思是石头城)所替代。流行的说法是,Tashkent的出现是对应Chach/Shash本义的。但是早就有人类学家建议,Tashkent可能是从Tazkent (大食人之城)转化而来。这里不做繁琐引证,简而言之,Chach的本义是石头城那个说法还是应该存疑的。

蒲立本著《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

隋唐史料把Chach译为石国,到底是意译呢,还是音译?如果是意译,就与现代史书对于阗各国的译名规则不一致。我认为,以石国译Chach是音译而不是意译,称石国王室姓石氏,反映的是汉文史书的叙述现代,绝非石国的真实情况。有意思的是,隋唐史官提到石国时,并没有联想到晋朝初年的羯人与慕容垂,把二者联系在一起的是二十世纪的史学家。这种联系基于三个理由:羯与赭时音近;于阗胡人的形貌特征及祆教信仰;慕容垂获得的姓氏。总之,建立某种间接的联系并不违反逻辑,但必须看到这些联系是间接的和纤弱的,有时甚至是不必要的。

回到慕容垂得姓上。我相信,王弥为慕容垂制姓时,并没有进行历史和地理考证,而慕容垂这样的寒微之人,对羯人部族数百年来的源流也不可能有什么知识。王弥唯一的依据就是慕容垂来自羯人,故拟羯音为其姓,命他姓石。石即羯,二字音近,且为常见的光大姓氏。取非光大群体之名称(现在所谓族称)为光大式姓氏,常见于近古,如蛮人可姓文、万、梅、问,氐人姓齐,扶余人姓余,高句骊人姓高,狄人姓翟,累姐羌人姓雷,等等,都是所谓以国为氏的例子。王弥因慕容垂为羯人,遂以羯为姓,只是羯那个字显然是魏晋官方特意采用的恶称,不宜用作姓氏,所以另选了音近可通且为光大旧姓的石字。

至于羯人的故乡是不是药杀水上的Chach,Chach的本义是不是石头,这些问题总之还有讨论的空间,而我并不具备参与讨论的能力。我只是想强调,王弥为慕容垂制姓时,脑子里并没有这些知识背景。

补记:

胡鸿:《慕容垂:翻转华夷秩序的小胡》,《澎湃新闻·私家历史》,2020年5月29日发表。

这篇小文是受胡鸿《慕容垂:翻转华夷秩序的小胡》一文启发而作,多为猜想,谈不上考证研究。小文草成后请于子轩同学审读,他对羯人本名的语源另有考虑,我认为很有道理,值得重视。现把他的话附在这里:我赞成您对‘石’的理解,也接受《后汉书》‘原称㔨’后脱‘勒’字的判断。将‘匐勒/㔨勒’释作balïq进而与‘龙’联系起来,很大胆,也说得通。但是我对那个问题的看法是,既然汉字转写‘㔨’与羯人呈绝对的相关关系(且有三例)而不见于其他蒙古语或其他非汉语名号,它背后极有可能是一个伊朗语词,我认为是近古时期整个伊朗语世界都很常见的baγ/βγ (god, lord),在Lurje的粟特语中文翻译集里收录了十七种以βγ为第一部分的中文翻译,这些中文翻译的第二部分可以是好多词(连在一起意思比如神奴、神的荣耀、新神等等),这与汉文史料中带‘㔨’中文翻译的情况非常合乎。在音韵上,㔨、匐的收声-k/-j和βγ的收声γ也对得上。我觉得也许以伊朗语理解羯人的名字比蒙古语更合适,因为史料里清晰展现了他们与柔然帝国的其他人口相比独特的一面。那个时代的对音问题难有确定的答案,仅作参考。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